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在 AI浪潮汹涌袭来的今天,获取答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借助 DeepSeek 等 AI 工具,我们几乎可以瞬间得到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一个思考:当答案触手可及时,决定我们思维深度的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问题
其实许多前辈早就给出了回答。真正决定我们思考深度的是——问题本身。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在几十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凯文·凯利则在去年的预测中说:“答案将变得廉价,提问将变得珍贵”。
换言之,提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一个深入的问题可以引发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平庸的问题只能收获表面的回答。
其次,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好问题究竟是获取好答案的手段,还是说好问题本身就是目的?
关于前者,网上已经有很多相关讨论,比如“如何写出好的提示词?”,“如何通过 AI 写出爆款标题?”等等。本周策展更关心的是后者,我们不打算教你如何问 AI,我们更想和你一起找回“问题”本身的重量。
让我们从追问开始,再次出发。
问题也可以用来持有|《问题不只是用来问的》
问题其实有多重用途,但我们往往会不自觉陷入“问题-答案”这种线性思考模式。这可能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以及考试经历有关。看到问题,就会不自觉找答案。
但本文提出了一个很令人启发的点:我们不一定要立即寻找答案,我们也可以选择“持有问题(Hold Question)”、“揭视问题”、“取消问题”。
“持有问题”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收获最大,持有问题的过程也是持续思考的过程。它会帮我们触发更多的问题,暴露更多的盲点。
比如,我们很难立刻回答“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么,但是,持续思考“人生方向”这件事可能比“人生方向”本身更有价值。
其实这个道理仔细想想大家应该都懂,本文的价值在于将这个道理“概念化”了。很多逻辑一旦有了明确的概念,运用起来就会更加顺手。
基于此我还联想到了“持有”文章这个技巧,我经常会将看到的文章随手存到收藏夹里,但我并不会急于去读它们。
我经常会按照文章收藏时间的倒序阅读。比如,现在我正在看 2 年前收藏的文章,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很多文章随着时间推移会“过期淘汰”,根本不需要再读。
如何问出正确的问题|《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考的经典著作,作者 M. Neil Browne 和 Stuart M. Keeley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提出正确的问题”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
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并不在于教你掌握最终答案,而在于教你如何通过不断提问,更清楚地了解论证过程、证据的质量和潜在的假设。
书中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提问框架,帮助我们在面对任何陈述或观点时,都能追根溯源,逐一识别其结论、理由、证据、假设以及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这个框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识别问题与结论 首先要弄清讨论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以及对方给出的结论或主张为何。许多场合里,人们会将问题和结论模糊地混为一谈,或只字不提关键的结论,导致后续讨论陷入混乱。区分“想要解决/回答的问题”与“观点/结论本身”是迈出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
- 找出支持该结论的理由 一旦明确了结论,下一步就是追问“你为何这么说?”“你基于什么理由或证据得出这个结论?”在大多数论证中,这一步能够检验对方是否真正提出了合理且可验证的理由;如果只是一味宣称,却拿不出支撑点,则说明论证尚不充分 。
- 辨析假设与前提 很多时候,言语中没有直说的假设才是影响结论成立的关键。不少错误观念源于未经检验的预设——包括对背景信息的默认判断、对数据的选择性偏好、甚至是价值观上的潜在倾向。如果不先将这些“隐形假设”暴露出来,后续的讨论极易滑向人云亦云或空中楼阁。
- 评价证据与信息来源 “证据是否真实可靠?”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发问。我们需要进一步刨根问底:数据来源是否合法、过程是否严谨、是否存在偏见或选择性引用?即便是经过正规调查的研究数据,也可能存在样本偏差或统计陷阱,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网络信息了。
- 检验推理过程 当理由和证据都摆在面前,还得关注它们是如何组合成逻辑链条的。“从这个证据能推出那个结论吗?”“有没有使用跳跃式推理或偷换概念?”“论证是否存在对立面需要考虑?”只有当逻辑自洽、前后呼应且经得起反驳时,整个结论才具备更高的可信度。
- 思考其他可能结论 许多思考误区来自只看到了“唯一选项”。在做决策或分析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其他可能性。批判性思维鼓励我们不断追问:“如果不是这样,还有没有别的解释?”“有没有同样符合证据的其他假说?”只有当我们对多样化的观点和解释持开放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思维固化或盲区。
- 综合评估并得出个人判断 最终,作者强调:提出问题、解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让你形成一个经过自己大脑检验且相对稳固的判断。这个判断并非最终真理,而是在现有信息和思考框架之内,你能得出的“阶段性”结论。批判性思维还意味着要保有适度的谦逊,当信息或条件发生变化时,你也应该愿意对自己的判断进行修正。
从这些步骤中不难看出,《学会提问》所倡导的“正确问题”并不只是“问点让自己看起来聪明的问题”,而是一步步剖析论证本身并检验证据真伪的过程。
在如今这个 AI 可以迅速给出各种“答案”之际,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是否还具备层层追问、揭示前提、比对证据、检验推理的能力?
当我们真正懂得如何提问,我们才不会被各种速成信息淹没,才能持有更坚定也更灵活的思维立场。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问题”才是能带领我们穿透表象,发现深层价值的路标。
《如何解决任何问题?》
在已经建立“提问”与“批判性思维”基础后,《如何解决任何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让你看到更进一步的“问题解决”框架。
本文(How to Solve Any Problem?)是 Piotr Wozniak 在 SuperMemo Guru 系列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大脑思维、克服干扰并实现高效解决问题”的一篇指导性文章。
作者的研究背景与学习法实践,让他对记忆和认知有较深入的认识,因此通篇围绕“概念网络”“受保护的心理计算”“破坏性学习”等核心概念展开。
文章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更像一份具有操作指引意味的思维指南,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脑力资源,在面对复杂或困难问题时取得进展。
在作者看来,大脑的工作机制可理解为一种“概念计算”过程:思想中每一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神经元或神经回路,概念与概念之间通过“链接”形成庞大的概念网络。
当我们专注于某个议题或难题时,与其相关的一组概念便会在脑海中“被激活”成为焦点。思考本质上是持续在这些激活的焦点上衍生新的联结,通过对比、组合或舍弃不同思路,以期获得突破或启发。如果焦点处于混乱或中断状态,大脑则难以形成贯穿性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进程也就会受到影响。
作者提到,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障碍有三:分心、能量和技能组合。
分心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难题,来自过多的电子通知、社交媒体以及各种事务性打扰。一旦分心,问题相关的概念激活状态会减弱或被另一个焦点取代,从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连贯性。
能量则指睡眠、健康、情绪压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当一个人的睡眠不足或处于疲惫状态时,大脑在面对复杂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容易陷入疲态,无法维持高强度的“概念计算”。
至于技能组合或说思维能力,则包括批判性思维、基础知识及分析技巧。如果缺乏相应技能,即使给予足够的专注与时间,也可能难以辨别真伪或发掘真正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些认识,作者提出了“受保护的心理计算”这一重要概念,即在进行高难度思考时,需要构建一个尽量“干扰最小化”的环境,让大脑能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问题本身。
文章建议我们“隔离干扰”,比如关闭手机提示音、离开嘈杂场所、或者在固定时段里断开网络,营造纯粹的思考氛围。
此外,还应留意个体状态——选择自己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段进入深度思考,并配合充足的睡眠。
作者认为,大脑在睡眠与做梦阶段会进行“后台运算”,将白天获得的信息重新梳理,往往能带来潜在的灵感或让零散思路进一步整合。
在面对固有思路或失败路径时,“破坏性学习”与“创造性遗忘”成为激发新思路的关键手段。破坏性学习指主动打破已有思维框架,譬如倾听相反观点、涉猎不同领域知识或进行头脑风暴等,让大脑产生意想不到的关联与结构变化。
创造性遗忘则是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某些想法或方案已证明行不通,就应及时放下,不要执着于旧错误或过时结论,这样才能给新的灵感留出空间。两者结合意味着既要时常以新刺激冲击思维,又要懂得舍弃冗余信息,以免脑力资源被过度占用。
文章同时提到“递增式头脑风暴”的做法。与传统一次性地提出大量想法、然后匆忙筛选不同,作者更建议分多次进行,在每次头脑风暴后做一点筛选、保留可行线索或灵感,然后再结合新的资讯与思维进行第二轮、第三轮补充,形成一个渐进迭代的过程。
如果能够和别人一起讨论合作,那么思考就会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能够避免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思考的不同角度,还让每个人都能利用别人的思维网络,互相补充知识或者观点。
总而言之,《如何解决任何问题》从认知学、学习法与实践操作多个维度,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如何深度思考并突破难题”的路线图。
《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
人在面对各类复杂、相互矛盾的“证据”或“论据”时,可能陷入“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思考逻辑,但若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或无法独立验证,各类看似“自圆其说”的论证会让我们不知所措。
这正是《Epistemic Learned Helplessness》一文所揭示的核心困境——在信息过载、充满对立观点的时代,我们有时会因难以分辨真伪而放弃思考,转而依赖主流或权威结论。
文中提到一个典型过程:作者早先接触过一些“民科”论点,最初为其表面上的系统与自洽折服;但随后读到对该论点的反驳时,又发现反方同样言之凿凿,看上去同样完美。
几番往返之后,作者意识到仅凭“论证看似合理”或“言之成理”并不能判断其真伪。当相互矛盾的观点都能呈现非常充分的证据时,一个普通人若缺乏足以独立评估的背景知识,便很容易产生“我实在无法再进一步判断”的无力感。
这份无力感逐渐演变成“自动屏蔽任何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声音”,或者毫无保留地依赖“专家共识”——因为“我没能力也没时间去探究谁对谁错,不如先相信最安全、最不奇怪的主流说法”。
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与其陷入繁琐论据的纠缠,不如直接拒绝或搁置深层思考。这在普通人中是一种“无奈而又现实的自我保护”,避免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论断牵着鼻子走,却也暗含着某种思维固化或自我封闭的风险。
从主题策展的角度看,“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疑问:当今天获取“答案”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且各种观点常常势均力敌、互相争执不休时,我们是否会在厌倦或疑惑中放弃真正的求知欲,仅仅满足于安全又省力的“权威说法”?而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错失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或新思路。
面对这种困境,《Epistemic Learned Helplessness》并没有给出一个“全然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呼吁我们认识到这种“认知困局”的存在与合理性。
它提醒我们:对前沿观点保持适度的怀疑和探究固然重要,但在那些无法充分衡量真伪的领域里,也要小心因为疲惫和挫败感而让思维变得被动或闭塞。
毕竟,提问和思考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消除无助感、追求深刻的见解,而不仅仅是为了抵御被虚假论点说服。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