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36 故事,让我们找到彼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本期周策展的关键词是“故事”,之所以选择这个关键词,是因为我最近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非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故事。我们既是听故事的人,也是演故事,还是讲故事的人。我们被“故事”塑造,也通过“故事”塑造环境。

image.png

“故事”的定义是什么?故事——人类认知、表达和传承经验、情感、价值观以及构建意义的工具”。

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故事是指过往发生的事,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如史书,也包含从未发生过的虚拟故事,如电影或小说。有很多种媒介可以承载故事,例如:文字、声音以及影像等。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漫画 等都算故事。

但由于这个定义过于宏大,所以本期策展无法涵盖所有领域下的“故事”,请各位理解。但它一定可以作为引子帮助大家去思考理解身边的各种事情。

故事,让我们遇见自己

《你的人生叙事》

本文主要在讲叙事对自我人格的塑造。我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反映并塑造了人格。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故事是人格的外化,人格是人生故事的指引。

在构建人生故事时,人们会挑选生活中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这个过程影响着自我认知,也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仔细留意,你可以看看每个 CEO 的大学演讲。每个人讲的故事都不同,而这些故事和他公司的经营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之前策展过的乔布斯最有名的演讲,决定乔布斯一生的3个故事:爱、失去和死亡 。

所以,当你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一家公司,你可以仔细听听 ta 们一路走来的故事。ta 选择讲什么,如何讲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个人故事有两种常见叙事类型:救赎叙事(redemption sequences)和污染叙事(contamination sequences)。救赎叙事是开头很糟,结尾很好。污染叙事是开头很好,结尾很糟。在叙事中,救赎情节多的人,幸福感会更强。

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多样的,我们有工作、家庭、社交等等,所以,我们的故事也是多样,甚至是冲突的,矛盾的。

因此,寻求故事的统一性,对我们异常重要。当我们能够在众多故事中找到一种连贯性和一致性时,会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和确定感,减少焦虑和迷茫。并且,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统一性能为我们提供决策的依据。也就是开头讲的:通过“故事”塑造环境。

故事,让我们识别同类

《故事:无限的联结》

本部分主要参考赫拉利的《智人之上》第一章第二节。

邓巴数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维持稳定社交关系的最大值是 150 人。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一限制,进而构建出庞大而复杂的各种社会结构的?

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合作,关键在于具备讲述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超越情感联结的新方式。比如,国家、货币、宗教等,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主体间现实”。

“主体间现实”顾名思义,也就是存在于主体间的现实。它区别于客观现实(如石头、山脉等自然存在)和主观现实(如人类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感受),主体间现实依赖于故事的存在。

当故事广为流传,主体间现实就在人群中存在。当故事不再流传,或者人们不再相信它的真实性,主体间现实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为了加强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我们需要通过“仪式”来反复回忆某些故事。比如,犹太人每年都过逾越节,以此来纪念犹太人在埃及为奴的历史以及上帝如何带领他们脱离奴役。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讲故事的“仪式”来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当你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你一定会想起很多的故事。

其实,品牌也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要给产品打造一个品牌,就意味着讲述一个关于该产品的故事,好的故事和产品特性可能没什么关系。故事更核心的是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联系。比如, 1997 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后发布的第一支广告《Think Different》

具体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内容:

乔布斯在广告发布前,是在内部对员工这么解释的: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传达苹果的核心价值观,然后我们做了一个营销广告,它感动了我。它赞美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有的还活着,有的已经逝去。那些逝者,如果他们有机会选用电脑,那肯定是一台Mac。

这次营销的主题是 “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我们要赞美能 “Think Different” 的人,他们是推进这个世界前行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这是苹果做的事,它触及到了苹果公司的灵魂。我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看了之后,能与之产生共鸣。

当然,故事不仅能联结品牌和消费者,讲故事也可以让组织内部的人联结的更加紧密。有时候你可能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无法理解,但是在你仔细听完对方的故事后,很多疑惑便瞬间拨云见日。

Notion 公司内部有一个很独特的仪式,它们每周会固定一个时间,让员工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它们的 CTO 是这样解释的:

在我们团队规模还非常小的时候,Elad Gil 发表了他的著作《高增长手册》,书中有一章特别讲到了 Claire Johnson —— 她不仅是我在 Stripe 的前同事,还编写了一份关于如何与她合作的手册。

我们内部的每个人都非常希望 Ivan (注:Notion CEO)能写一份类似的手册,因为虽然他是一个有前瞻性的产品领袖,但他有时候工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强势或激烈,这让大家都很想了解如何与他更有效地合作。

于是,Ivan 着手写了自己的手册 —— 显然,是用 Notion 来完成的 —— 但他说:“在我分享这份文档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的人生故事。”

Ivan 用了整整45分钟的时间,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生活轨迹以及他是如何达到现在的高度的——包括他的家庭、童年时的兴趣和热情,还有 Notion 最早期的日子等。

他的分享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他的个性、价值观以及他走上当前这条道路的原因。当他讲完后,我们意识到:“你知道么?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手册。我们不需要看其他的文档了;了解你的人生故事实际上已经足够让我们知道如何与你协作。”

从那以后,分享人生故事就变成了我们团队的一项仪式。每个周五的午餐时间,都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成为了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期待的时刻。

具体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内容:

故事,让我们影响世界

《 故事打动人心》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不想单纯是别人剧本中的演员,我们还想做导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需要通过说服别人来一起协作。

说服别人一般有两种方式:

  1. 通过逻辑来说服;
  2. 通过故事来影响;

通过逻辑叙事说服有两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这种说服是有极高的成本的。尤其是当双方逻辑不一致时。这时候被说服方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逻辑。其次是,通过逻辑信服并不意味着有很高的行动欲望。

而通过故事说服则效率更高,这意味着理念和情感的结合。通过将大量信息和内容编织进故事,并赋予它们对应的意义,可以有效激发观众的情感和能量。

故事也是我们记忆的方式。我们往往会记得故事的概要,但我们很难记住故事的细节和要点。《西游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人都能记住《西游记》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唐僧带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

那什么是好故事?一般来说故事的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平稳的现状开始,一个打破平衡的诱发事件,一个主人公与现状抗争,努力恢复平衡的努力。

一个好的故事描述的是与这些对立力量抗争的感受,故事的主人公必须深入挖掘潜能,利用稀缺资源,做出艰难的决定,不顾风险采取行动,最终发现真相。用黑格尔的冲突律来解释就是:和谐-打破和谐-重新建立和谐。

其中最重要的是,你要展现期望与现实之间的斗争,以及斗争遇到的挫折。而不是斗争的结果。比如,《西游记》全书有一百回,其中大部分在讲取经路上的磨难,只有最后一回是修成正果。

那如此设计故事结构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生活的能量来自阴暗面。它来自让我们痛苦的一切。当我们与这些负面力量抗争时,我们不得不活得更深刻、更充实。而生活中的美好永远在我们的目标想象之中。

所以,乔布斯串联一生的三个故事里,一个是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的故事,一个是患上胰腺癌的故事。

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结构外,还需要有充分的真实性,或者说合理性。一个不被受众相信的故事,它的价值就无从谈起。

真实性的原则有三个:

  1. 适当袒露脆弱和恐惧;
  2. 承认阴暗面并真诚的应对;
  3. 故事要有一定的复杂性,也就是不能浮于表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和阴暗面。一个好的故事能够更好的让受众代入,找到故事与自己的联结点。另外,对于聪明的受众来说,一个具有复杂性的故事更让人觉得贴近现实。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童年的痛苦是一种创作天赋。因为童年的创伤会迫使你陷入一种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它让你同时以两种方式看待生活:首先,它是直接的、实时的体验,但在同一时刻,你的大脑会将其记录为素材——你将从中创造出商业理念、科学或艺术的灵感故事。

故事,让我们化解分歧

《我的文化》

本文提到了一个在面对分歧时的解决框架。它有点像之前很火的个人说明书。

当讨论气氛紧张、混乱或令人迷惑时,你可以尝试以 “在我的文化中……” 为开头,解释一些看似是规则、要求或社会规范执行的内容。这一做法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误解,使交流更加顺畅,减少因背景差异导致的冲突。

这种解释本质上是在揭示个体行为背后的逻辑。例如,在一些人的背景中,沉默可能被视为尊重,而在其他人的理解中则可能被理解为冷漠。就像《再见爱人》中的李行亮和麦琳。(原谅我,最近入迷过深)

李行亮在面对冲突时的沉默是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而麦琳则是完全相反,她在面对冲突时,更希望把话说开。当冲突双方仔细阐述自己的背景(人生故事)时,很多矛盾往往会迎刃而解。

关于故事的一些留白

前面聊了很多故事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但故事的负面限制是什么?虽然,在本期策展的所有内容中都没着重提及,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凡事有利也有弊。比如,当我们过于在乎自己的个人叙事时,会不会陷入某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我们会不会过分合理化自己的种种行为?因而忽略了环境、运气等诸多因素对我们个人故事的影响?

又比如,我们会不会很容易陷入外界传递给我们的叙事?比如,读书-上大学-考研-考公的主流剧本?又比如,家人经常在耳边聊起的“隔壁家谁谁又结婚了,又买房子了”的故事。这算不算通过故事传递的一种隐性压力?

以及,大家彼此之间那些难以化解的矛盾是否是由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故事导致的?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