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人在面对各类复杂、相互矛盾的“证据”或“论据”时,可能陷入“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思考逻辑,但若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或无法独立验证,各类看似“自圆其说”的论证会让我们不知所措。
这篇文章讨论了人们对待想法的不同策略,尤其是那些在智力和理性上表现出色的人。作者认为,虽然很多人在某些情况下会认真对待想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策略并不总是有效,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这正是《Epistemic Learned Helplessness》一文所揭示的核心困境——在信息过载、充满对立观点的时代,我们有时会因难以分辨真伪而放弃思考,转而依赖主流或权威结论。
文中提到一个典型过程:作者早先接触过一些“民科”论点,最初为其表面上的系统与自洽折服;但随后读到对该论点的反驳时,又发现反方同样言之凿凿,看上去同样完美。
几番往返之后,作者意识到仅凭“论证看似合理”或“言之成理”并不能判断其真伪。当相互矛盾的观点都能呈现非常充分的证据时,一个普通人若缺乏足以独立评估的背景知识,便很容易产生“我实在无法再进一步判断”的无力感。
这份无力感逐渐演变成“自动屏蔽任何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声音”,或者毫无保留地依赖“专家共识”——因为“我没能力也没时间去探究谁对谁错,不如先相信最安全、最不奇怪的主流说法”。
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与其陷入繁琐论据的纠缠,不如直接拒绝或搁置深层思考。这在普通人中是一种“无奈而又现实的自我保护”,避免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论断牵着鼻子走,却也暗含着某种思维固化或自我封闭的风险。
从策展主题的角度看,“认识论上的习得性无助”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疑问:当今天获取“答案”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且各种观点常常势均力敌、互相争执不休时,我们是否会在厌倦或疑惑中放弃真正的求知欲,仅仅满足于安全又省力的“权威说法”?而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错失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或新思路。
面对这种困境,《Epistemic Learned Helplessness》并没有给出一个“全然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呼吁我们认识到这种“认知困局”的存在与合理性。
它提醒我们:对前沿观点保持适度的怀疑和探究固然重要,但在那些无法充分衡量真伪的领域里,也要小心因为疲惫和挫败感而让思维变得被动或闭塞。
毕竟,提问和思考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消除无助感、追求深刻的见解,而不仅仅是为了抵御被虚假论点说服。
正文内容
有位朋友最近吐槽说,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相信逻辑论证”的能力都没有。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件事有站得住脚的论证,你就该接受结论——哪怕结论不受欢迎、违背直觉,或者你压根不喜欢。他设想过一种”理性说服术”,能让人在铁证面前真正信服某个观点。
我点头表示同意,因为这听起来很有道理,直到几个小时后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才突然意识到:“等等,不,这其实是个糟糕的主意。”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