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原编者按:前段时间,我们和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做了一次对谈。戴老师分享了她与师长的关系、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老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到明年,她就任教40年了。
她参与不同媒介形式的教学,同时对学者偶像化的机制保持距离;她珍视与学生、年轻人的交流,也警惕、思辨自身“导师”的身份,“一个老师只能求诸于己,而不是教化于人”,在变化激烈的环境中,不同代际的生命经验很难共享,因此“没有人生导师的位置”。
戴老师也想象了一下她退休后的生活——一个一生没有愁过学生的老师,如何面对没有学生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生命之所系,这也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文章部分摘取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自媒体全平台账号:曹哲成长日记。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