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阅读、理解重点信息、总结概念和写作方面颇有天赋,这也让我在高中时在文学、英语、历史和哲学等文科类课程中成绩名列前茅。至于数学和科学,虽然不算差,但也谈不上出类拔萃。我不禁困惑:这种差异到底从何而来?
当然,天赋或所谓的“自然倾向”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引导,她总是鼓励我阅读,还在暑假期间布置额外的练习;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也遇到了一些真正欣赏我、鼓励我的老师。
于是,我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越是觉得自己擅长某门学科,就越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成绩也随之提升,老师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但数学却不是这样。虽然不至于完全学不会,但总是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水平,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问题出在我的性格上:我太缺乏耐心了。如果一道题第一次没做出来,我就直接跳过,转做下一题。
久而久之,我开始相信自己“天生不适合学数学”,于是总是把数学作业拖到最后,甚至干脆不做,成绩也因此平平,更加深了“我不擅长数学”的自我认知。这种思维模式从初中开始,一路延续到大学。
事实上,我们早期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
但真相是:我们几乎可以学会任何我们想学的东西。无论是大学里的量子力学、生物化学、计量经济学,还是自学编程、写小说,甚至学习一门新语言,真正决定我们能否学会的,其实只有三件事: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